新课程 新课程杂志社
欢迎访问新课程杂志社官网!

您所在的位置:通知公告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材料.doc
http://www.chinaxinkecheng.cn       点击:716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材料
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节课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很好素材。用探究的方法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从而获得探究学习的亲身体验,享受探索真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背景分析
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反应从“质变”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从本单元起,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将由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即量的)方向展开。质量守恒定律一节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分析推
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化学变化中量的关系的探究,保持和增强
学生对生活和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
化学的兴趣。
(2) 通过化学实验,创设一种轻松、愉悦、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养成崇尚科学的习惯。
四、教材处理与资源开发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为此,安排了学生体验探究式学习。
(1)两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2)增加了两个学生实验。
(3)采用多媒体演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微观过程。
五、基本教学模式和手段
这节课采用“创设情景——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积极参与与引导、确立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六、教学流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提出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的游戏
学生:交换位置,思考“位置交换前后同学们的体重之和是否有变化?”(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与化学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关系?”引出课题
(二)猜想与假设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大于、等于、小于
教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教师:把学生分成12组,提出实验要求。
2、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1)进行NaOH溶液和 CuSO4 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白磷在氧气中燃烧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3、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得出结论。
4、发现规律
教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通过课件给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展示)
5、知识的延伸
教师;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1;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实验2;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实验3:锌与稀硫酸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师生讨论:前面三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于锌与稀硫酸的实验,锥型瓶口没套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磷燃烧的实验如果没有冷却后称量,结果会怎样呢?
(展示白磷燃烧课件)。
改变蜡烛燃烧实验的称量方法,结果如何呢?
(演示蜡烛燃烧的改进实验)。
教师;归纳、总结。
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什么结果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6、解释与讨论
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会等于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之和呢?
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从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学生;互相讨论、相互质疑,相互认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教师;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四)介绍守恒定律发现简史,鼓励学生学习科学家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
(五)迁移与应用
 迁移;给出一组习题进行反馈。
 应用;用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六)反思与评价
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给予评价并加以鼓励,让他们放飞手中的气球,放飞理想,努力追求,勇于探索。
板书设计

 

 

 

 

 

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