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 新课程杂志社
欢迎访问新课程杂志社官网!

您所在的位置:通知公告

做好八件事便是中学好校长
http://www.chinaxinkecheng.cn       点击:461

  中学校长究竟是干什么的?校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该附带做,什么可缓做,什么可以让别人做,如何做好自己必须做的……   赵彬渊,河南省辉县市原城内初中校长,被誉为“原生态教育家”。他没有过多的华丽理论,教育思想简单、平实却深刻;他每到一所学校,都能快速重塑教育生产关系,解放教育生产力,使学校发生转型性变革……   他认为,中学校长最主要的事有八件,做好这八件事,就是好校长,就是成为教育家的重要条件。   改革校内体制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改革校内体制是校长的头等大事。原因是什么?   赵彬渊:我从三个方面来谈:   第一,校内体制决定了教育的性质和方法。   目前中国一些学校有比较明显的行政化色彩,学生服从教师,教师服从校长。各个年级的教学,全由校长甚至更高一级的“部门”当家,教育被逐出了学校,剩下的只是工作化的教学。   如果学校体制完全行政化,却有这种“经验”、那种“经验”,是经不起推敲的。要做好的教育,必须有科学的校内体制。   第二,校内体制决定了教师是否得到发展。   不科学的校内体制,决定性地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状态、生活状态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的校长连读书都要管,规定教师从什么时间到什么地点读哪本书,仅此就足以解释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教师是否读书,表面看是习惯的好坏,实则是由教育的正误决定的。解决了体制问题,教师自然会读起书来。当然,开始时校长要用适当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不可常用,激起教师的读书热情就应当停止。   校长是真正的读书人,是做真正教育的决定性因素。真正的教育需要教师用自己的人格与学问去做,而不只是单纯地教教材。因此,教师的学习是教育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知识应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知识的30倍、50倍……教材在教师眼里,只是一个薄薄的小册子。   第三,校内体制决定了教师是否团结。   教师团结与否是由学校体制和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决定的,而不是教师的认识或品德问题。人要达到一定高度,需要的是执着而非勤快。教育,靠的是教师的智慧。教育不但要靠个人奋斗,而且要靠密切合作,对于教师或学生都是如此。如果中国人在学生时期都是各自为战,等步入社会后能团结奋斗吗?   中国教师报:您是如何改革校内体制的?   赵彬渊:要搞正确的教育,必须有正确的校内体制。正确的校内体制,既不是触目皆是的行政体制,也不是所谓的打着“民主”旗号的体制,而是教育家做主的体制。这才是学校应有的体制。唯有这种体制,才能使教师既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又密切合作。   要搞正确的教育,唯有着力于教师的发展,让教师做教育的主人。学校体制变了,不怕研究的内容和形式不变。我做校长时,一个年级的教师,有负责班主任研究的,有负责教师或学生读书研究的,有负责学科教学研究的……所有这些,都是教师自己做的,校长不能越俎代庖。这种情况下,教研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教研的形式主义也自然消失。   当然,校长也得负责一些行政工作,比如对后勤人员的管理、学校财产的管理、教师的任用等,除此以外,不允许有行政的影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个性化地做教育,个性化地谋发展。   许多教育局领导一味地要“调动教师积极性”。这种专制口吻,绝不会有真正的积极性。教研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不能为活动而活动。   建设教师团队   中国教师报:您为何把教师团结看得如此重要?   赵彬渊:教师团结不团结,是教育性质的反映。教师不团结,证明了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错误。价值取向的错误导致教育方法的错误。只有改变了教育的价值取向,才能解决教师的团结问题。   教育,不是给校长和教师“挣分数”的,而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只有他们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只有促进了他们的发展,才是实施了真教育。这是真假教育的试金石,是真假校长的分水岭。   教师不团结,对学校和教育没感情,证明了学校体制、制度和教育的错误,解决了后者,也就解决了前者。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只有教师团结,才能吸引学生团结。这种吸引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团结是充分而又必要的条件。校长必须要在教师团结上下决心、用智慧。   中国教师报:在您看来,教师团结的障碍主要有哪些?   赵彬渊:教师团结不团结,是由体制和有关制度决定的。如果学校实行的是单纯的下级服从上级的行政体制,教师就不容易团结起来。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把“教学成绩”作为成文或不成文的刚性制度,教师“教学成绩”的高低,区分得十分明显。甚至,这种价值取向也异化为教师人格的高低。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若能团结起来,岂非怪事?   教师若不能团结,便没有教育,起码没有高水平的教育。至于有的学校平均分数很高,那是不是好教育?我要说,这个分数若是以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和有益的活动为代价换来的,则不是教育,而且是反教育的具体体现。   要真正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校长要在学校资金上做文章。尽最大努力在经费上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使教师感到心理平衡。要建设一个人情味浓厚的环境,使教师一心一意地致力于自己的发展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只有教师团结起来,才会有真教育。很久以来,我们用力用错了。什么“专家报告”、“作优质课”、“优质课大赛”,以及这种“课题研究”、那种“教学论文”,应有尽有,实际上远离了教育的本质,真正有价值者很少。   唯有真正的教育,才能使教师真正团结起来。因为教师若不团结,便很难达到应有的高度。要做这样的教育,校长必须要重建学校内部体制。这是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建设学校文化   中国教师报:有人说,当下很多学校没文化。您是怎么看的?您如何理解学校文化?   赵彬渊:现在,全国各地的“校风”、“校训”等大同小异。有的学校标语的内容互相矛盾。这种现象一言以蔽之:学校没文化。   许多学校都有成册、成本、成摞的制度,这是学校没有文化的证明。学校没文化的实质是学校没教育。   学校不是行政部门。学校不应事事都搞“下级服从上级”那一套,校长不能事事指挥,应该让教育者既各自奋斗又团结一致朝着一个目标前进。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学校不是民主单位。有的学校,领导成员近30个,每次开会开好几个小时,讲者晕晕,听者蒙蒙,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大民主,其实是专制的一种形式。这样的学校绝对没有好的教育,何谈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不是单独的一项工作。学校文化是以校长的教育思想为核心的教育形式,绝不能单独建设。否则,就会增加师生负担,兴起又一种形式主义,破坏了教育,破坏了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不是“大拼盘”。不能总做“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后勤文化”……学校文化不是各种“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校长的教育思想在多方面的体现。多方面的“文化”,只能说明学校没有文化。从学校文化方面说,许多学校是个空壳,是改头换面的“集中营”。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是教师的教育方式、后勤人员的服务方式的呈现,是全校师生教的方式、学的方式及其精神状态。   中国教师报:在您看来,学校文化应该怎样建设?   赵彬渊:学校文化不能单独建设,否则便是折腾,便是对学校文化的破坏。校长有教育思想,学校便容易有文化。因此,所谓学校文化建设,关键是校长教育思想的形成、凝练、发展。校长应该真正地“把镜子对准自己”。   校长必须要有教育思想。校长所应该做的,一是使教师发展起来,二是支持教师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地。有文化的学校,必然重视教师发展。只有教师努力发展,才有学生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只有教师发展,才会有五彩缤纷的教育,才能证明学校有真正的文化。   对于教师只能领导而不能管理。这就是学校文化建设!这就是学校有文化的标志。   用文化去领导学校,不仅是对校长的解放,而且会改变教育的性质,会拉近教师、职工与校长的关系,拉近师生关系。   我们应该牢记:“对学校的领导,主要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这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本质。   让教师自主工作   中国教师报:您为什么把“让教师自主工作”作为校长的核心职责之一?   赵彬渊:我谈两个观点:   第一,真教育是被统一掉的。要做真教育,教师必须自由、自主。这是前提,无此便无教育。如果教师所做的一切必须听校长的,如果“分数”至上,真教育便无从谈起。当然,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在学校改革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做一些灵活调整。总之,校长应该最大限度地解放教师。   60多年来,我们在科技上没有世界级的大家出现,在教育上也同样缺乏大家……这是应该深刻反思的。教师只有自主地做教育,才能出各种大家,才有民主和法治社会,才能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只有教师团结,才有真正的学校。教育的根本性错误之一是教师不能团结。职称评比、绩效考核、各种考试排位,都影响着教师的团结。有一些校长管不了,但必须有清晰的认识。教师不能团结起来,轻则说不会有高水平的教育,实质上说绝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教师的团结便没有真正的学校。   因此,要办好学校,必须关心教师。校长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最大限度地解放教师,少管教学的具体事务,多管学校发展的方向,对教师的优劣心中有数,绝不公开批评个别教师,绝不批评观点不正确或无教育能力的教师。   精心建设教师集体,包括硬件、软件两个方面。硬件,就是使教师凝聚起来。教育、教学方面的事由教师做主,领导可以专业者的身份建议,但绝不能以职务身份指手画脚、说三道四。软件,是指教师积极性的喷发和关系的高度和谐。这有很大的空间,校长的优劣,于此可以十分明显地区分开来。软件硬件建设,有时合二为一,不能明显区分。   使教师读起书来   中国教师报:教书的人不爱读书,这种现象在当下比较普遍。对此,您是如何看的?   赵彬渊:教师是否爱读书,决定了教育的真假。   教师普遍不爱读书,即使少数爱读书者,也不读该读的书,连爱读书写作的语文教师也寥寥无几,这是教育的根本错误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位教育家给教育的定义,强调的是学生和教师两种人。他的学校是一个“书籍的海洋”。教师是靠自己的知识教学,而不是靠教材和参考书。   不改变对教育的认识,教师便读不起书来。   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要做真教育,对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必须非常了解。教育,靠的是教师的教育素养,换言之,靠的是教师的人格与学问,而不是教材和参考书。教师没有学问则没有教育,读书和写作应是教师的终身爱好。   中国教师报:关于教师读书,您有什么主张?   赵彬渊:教师读书,应该具有相当的广度和高度,朱自清、夏丏尊等当年都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教书。仅此就足以说明教师应该有多少知识。好的教师应该手不释卷,孜孜以求。语文教师更应该热爱写作。因为教学不是“讲“教材,只是用教材。教学是教师创造环境使学生爱上学习、学会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讲教材,学生听教师讲,听后做作业。   教师应该有选择地读书。曾有一位教师,手不释卷,但对教育却一窍不通。所以,并非凡开卷必有益。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不仅在于是否读书,而且在于读什么书。   要引领教师读书,校长首先要“把镜子对准自己”,变“给我读书”为“跟我读书”。同时,校长要清楚自己的角色与责任。   校长是领导教师做教育的,绝不是看着教师干活的。因此,绝不能单纯用制度去管理教师。否则,必然使教师谨小慎微,不敢创新。   教育是否特色鲜明,师生是否情绪高昂、精神饱满,主要取决于校长是否有教育思想。教育是什么样子,主要取决于校长是什么样的人。   教师只要看到校长是懂教育干教育的人,自然精神振奋、智慧勃发、个性张扬;学生必然充分发展,各类人才次第涌现;师生必然深爱学校。   校长要为教师创造一流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指挡住一切对教师的干扰,包括社会干扰、“上级”业务部门的干扰,让教师心情舒畅地干教育。内部环境主要指构建一种制度,使教师既各展所长地干教育,又能精诚合作,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校长要把教师一步一步地领上一个又一个高地。唯有校长可以发挥这一作用,校长应当有这个能力。这就要求校长必须有丰富深刻的教育思想。校长的人格和学力必须为教师佩服。   使学生养成好的性格   中国教师报:您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作为校长的核心职责之一。在您看来,如何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   赵彬渊: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好的性格。所谓帮助,最重要的是构建一个真正的教育环境。至于“养成”更多地要靠学生自己。   第一,要懂得教育并不等于教学。除了家庭因素外,学生爱不爱学习,取决于学校搞的是不是教育。教育绝不是知识的堆积,它很大程度上是指师生共同的学校生活。不仅取决于生活的内容和方式,更取决于是谁做主的生活。例如,很多学校爱开家长会,但有的学校因此使家长更远离了教育,有的学校却拉近了家长与班集体的感情,使家长变得越来越懂教育,越来越注意按教育规律办事。   第二,教育必须引领教学。教育与教学是两个不同等级的概念,绝对不能并列。如果要并列的话,必须使教学具有教育性。目前中国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后者取代了前者。   教育必须先使学生热爱学习,继而使其学会学习。教育要有效果,必须先使学生爱上教师和校长。许多校长不明白这个道理,企图凭漂亮的校舍和雄厚的资金吸引学生,真是异想天开。   如今,一些学校把教育搞得千篇一律,使学生痛苦不堪,教师叫苦不迭。对此,我们要清楚,教师和学生的痛苦,是错误教育的必然结果。   第三,要有适当的活动。活动不仅是培养学生生活能力的需要,也是开发学生智力潜能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差生”的思维觉醒》很清楚地说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试想把教师禁锢在办公室,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上,他们是不会爱学校、爱学习的。   目前,教育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基本没有师生活动,即使有,也是极端功利化的。如此“活动”,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使学生备感厌恶。   第四,教师是否学习,取决于校长是否学习。校长的形象,决定了学校的形象。不要认为校长的职责就是管理教师,这种校长观是极其错误的。在中国,这种校长观仍甚嚣尘上。实质上,校长不学习,自然不会允许教师按教育规律办教育,学生只能在“分数”的苦海里挣扎。   要使学生养成好的性格,必须改造他们的学校生活,因此,校长的作用不可替代。   使学生争奇斗艳   中国教师报:“和而不同”应该是教育追求的境界,要让学生真正个性化地发展,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赵彬渊:要让学生真正个性化地发展,关键在于学校的教育品质。教育如果要师生只认分数,必然不会去管学生的其他素质,学生很难避免“差生”的命运,“学习成绩”也达不到应有的高度。所谓德育,也只能是挂在嘴上的一个好听的名词罢了。如果持这样的教育观,那么,鲁迅、臧克家、钱钟书、沈从文便难以出现!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学生划分等级,而是让学生认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优势。   要搞真教育,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这就是让学生爱上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让学生体魄健壮、相互团结、尊敬师长、热爱学校。对于像鲁迅一样的学生,只要充分让其发挥特点就可以了,校长达此境界,一定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试想,这样的校长能让教师“出苦力”吗?   学习是快乐的,而现实中“被动学习”的学生却很劳累。我认为,真正的学习有以下几点:一是家长爱不爱自学;二是教师的工作能不能自主;三是教师是否爱学习;四是教师是否团结;五是分数代表什么。这是5个检验学生真假学习最公正的标尺。   然而,现实中,绝大多数教师拼搏的目的,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给校长“争光”,却将学生弃之不顾。学生只是“凭借”的材料。这是典型的目中无人,是真正的教育异化。   教研部门“研究”的不是教育,而是所谓的“教学方法”。无论推行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验收什么样的“优质课”,都只管教学而不管学生,也不管教师是否真正需要。再加上“统考”和高考,于是教育走上了一条错误的不归路。这是中国教师不爱读书、社会欠缺民主和法治的根源之一。   要办真正的教育,教育者必须清楚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即使体制还没有变化,也是不怕“统考”及“升学考试”的。   改革目前的教学   中国教师报: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谁都知道,在这方面,您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赵彬渊:第一,要明晰正确教学的前提。   毋庸置疑,正确教学的前提是学生热爱学习。没有这个前提,便没有真正的学习。要具有这个前提,必须着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人际环境。这种环境,包括教职工与校长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职工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在班级授课制的今天,还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各班之间的关系。这是教学的前提。   当然,首先应该建立班主任与学生的紧密关系。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学生毕业后给班主任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终于逃出了你的魔掌!在班里上了3年课,我始终坐在教室右后角。”由此我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要求各班每两周让学生自己调座位一次。一下子,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拉近了。   我当校长时,把“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作为重要的办学理念。并让学生懂得:只有相信自己是人才的人,才能成为人才。这两条理念,深深地印在学生的思想深处,成为他们灵魂深处坚定的信念。   第二,要使教学具有教育性。教学的教育性,不仅能拉近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感情,而且能拉近学生与课程的感情。对此有困惑的教育者,可以阅读《杜威学校》一书。同时,教育者都应该认真阅读《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经验,彻底理解作业的概念,要坚信,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第三,把课堂内外联系起来。课堂虽然是教育教学主阵地,但课外活动也必不可少。否则,有的学生将因此成为真正的“差生”。苏霍姆林斯基帮助费佳转为优秀学生的故事,很能给人以启发,是很值得教师们深思和效法的。   在此,我要强调,一定要让师生大量阅读!谁能把学校建成一个书籍的海洋,谁的教育就必然成功!最为重要的是,校长必须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既是教育的过程,又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   知识教学的前提是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当校长,要高度重视这种生活。   中国教师报:请结合学科,具体谈谈课堂教学改革要突出解决什么问题?   赵彬渊:就体育学科而言,要清除过多的“比赛”活动。体育不是为了竞技,而是为了学生的健康。除了上好正常的体育课外,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建立必须执行的作息制度,二是确立学生必须每天按时进行的运动项目。只要作息制度科学,心理问题就可以大大减少,学生也容易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就语文学科来说,重在养成阅读、写作的习惯,语文教材仅仅是一个例本。我当校长时,有一位教师一堂课讲述时间不超过15分钟,留下的时间都让学生自由阅读,但中考成绩却能一举进入全市前三名。语文课堂,一是给学生做个例子,二是让学生养成阅读、写作习惯,决不能背离这个目的。语文教师,必须是学生心仪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吸引到阅读和写作的胜景中。   英语教学的关键是创造环境营造气氛,使学生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教学不能陷入题海中,更重要的是题目背后的数学思维方式。数学教学更应该落实“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理念。   就物理、化学、生物学科而言,要特别注重实验课,要会说过程、道理,会写实验报告。   学习音乐、美术的目的无非在于:为了让学生心情愉快;学习一定的技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发展需要;使音乐、美术的功能随时迁移或陶冶情操。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都是值得教师深思的。   总之,所谓教,无非是提供或创造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而已。这是师生身心健康的关键,也是教育发展的关键。   校长必须做的事,无非这八件。搞真教育的校长,必须抓住这个牛鼻子。

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