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 新课程杂志社
欢迎访问新课程杂志社官网!

您所在的位置:通知公告

20080423172014500.doc
http://www.chinaxinkecheng.cn       点击:10310

 

 

 


教育科学出版社八年级《思想品德》





 

任课教师   卡军

 

 

第一课    自然的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是我们生活的必需
能力目标:认识到自然环境是我们生存的空间,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生物的多样性、自然环境等概念没,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爱好环境、保护环境,尊重生命的观念。
★教学准备 教案 图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生活的必需”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视频,美丽的大自然  播放视频资料,展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以及多样的动植物。 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主题    
教学环节一:美丽的自然,丰富的资源  1. 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1)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都看到了哪些自然资源;
(2)将这些资源分类,哪些是可以再生的,哪些是不可再生的;
(3)在刚才的视频中看到的哪些是动物,哪些是植物,它们给予人类什么?我们组最喜欢的一种动物或植物。
2. 学生交流刚才活动后的感想,谈谈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感受。 让学生明白,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都来自于自然资源;明确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培育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环节二:我们身边的自然资源  1. 学生课前对家乡的自然资源进行调查并统计,这些资源给家乡带来了哪些利益。
2.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详细统计校园内的植物种类,为校园内的植物制作标牌,将制作好的标牌挂在树上或放置在花草的旁边。
3. 交流此次活动的收获,新认识了哪些生物,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等。 让学生了解家乡自然资源,认识自然资源给家乡带来的好处;通过了解校园里的动植物资源,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情感,懂得自然资源的可贵。   
教学环节三:多样的生物,独特的生物  1. 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具体活动可参考“教学活动设计”,谜语可参考“教学参考资料”。
2. 请猜对的学生讲一讲自己所用的线索,加深学生对不同种类生物特点的认识。
3. 请学生自己创编一些关于自然资源的谜语。将学生创编的谜语收集到一起,在年级展示。 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培养学生爱动植物的情感。   
拓展:诗词中的自然  1.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描写和赞美自然环境的古今诗词。
2.将搜集来的诗词做成 PPT 图配文的形式(课前完成)。
3. 在全班展示本小组作品,并朗诵作品,体验诗词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加深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小结: 今天,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了美丽的大自然,同时也知道了在自然界中有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而且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有其独特性,所以我们要珍惜我们身边的环境,保护我们周围的生物。这样,人类的朋友——大自然才能继续让我们人类在它的怀抱里享受诗意人生,过着富足的生活。   
★课后作业:识记 1、自然环境的构成
                 2、自然资源的分类
               
★板书设计:
                           ①自然环境的构成
                                      
                             ②自然资源的分类

③生物的多样性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生存的空间”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视频,美丽的地球
播放视频资料,讲解地球的以及地球上一些生物的来源及其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主题。

教学环节一:美丽的地球,人类生存的基础
1.学生从视频中找出地球的来源,自然环境的构成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2.教师把学生说出的地球的来源、自然环境的构成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进行总结,把意义写在黑板上。
3.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4~5页的相关内容,进一步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 构 成和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4.补充完善教师板书。
了解自然环境的 构 成,明确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空间和物质条件。

教学环节二:奇妙 的食物链
1.展示一些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图片,请学生说明这些生物如何为彼此提供食物。
2.请同学到黑板上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线条连接起来。
3.教师依据学生的连接结果,讲解食物链的含义。
4.提供一些生物的名称,让学生自己连接,强化对食物链的理解。
让学生明白各种生物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食物链关系,明白保持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意义。

教学环节三:可爱又可恶的外来物种
1.展示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利益和危害(如水葫芦等)的案例并给以简单讲解。
2.学生分组交流外来物种给本土环境和生物带来的危害及其原因,讨论我们在引进外来物种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具体教学过程参考“教学活动设计”,有关资料可参考“教学参考资料”)
3.教师总结:自然环境的规律是很微妙的,其中食物链就是生物微妙关系的例证。一个平衡的生态环境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而形成的,其中的任何环节都是很重要的。任何人为的破坏都将造成整个食物链的破坏,必然将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甚至破坏整个生态环境。所以,我们对自然环境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要以人类为中心。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食物链的认识,并明确意识到如果食物链的状态发生改变,将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教学环节四:我们身边的污染种类
1. 展示部分环境污染的图片,学生观看。
2. 学生分组讨论环境污染的种类以及对人类的危害。
3.小组上台汇报,教师总结。
让学生初步了解环境污染危害人类,明白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环保观念。

小结:
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空间和物质条件,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课后作业:完成配套练习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1、美丽的地球--人类生存的基础
2、自然环境的构成
3、奇妙的食物链
4、可爱又可恶的外来物种
5、我们身边的污染种类
6、自然环境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必要条件
   


第二课    哭泣的自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自然哭泣的两大原因。
          2、认识资源枯竭的表现。
          3、环境问题的表现。
能力目标:认识到目前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使学生感受到人类生存的危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难点: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保护大自然,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重点:1、自然哭泣的两大原因。
          2、认识资源枯竭的表现。
          3、环境问题的表现。
★教学准备 教案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资源在枯竭”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听歌曲《地球你好吗》  播放歌曲《地球你好吗》,同时展示地球资源过度开发消耗的情境。 引发学生的关注,导入本节课主题。   
教学环节一:我们有两个地球吗  1.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页的阅读资料《我们有两个地球吗》。
2. 学生就资料中提到的数据展开讨论,对于自然资源枯竭现象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想象一下,50年后地球资源与人类的生活状况。
3. 教师总结。 引起学生对自然资源的过度耗费的警觉,建立初步的环保信念。   
教学环节二:我们可以搬家吗  1. 教师质疑:既然地球上的资源已经如此稀少,那么人类是否可以迁移到别的星球去。
2. 请学生分组探究讨论:(具体教学建议可参考“教学活动设计”)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列举实际情况指出,迁移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只有珍惜我们唯一的地球,爱护我们的环境。 让学生明白,人类必须爱护我们的环境    
教学环节三:离我们远去的朋友  1. 展示藏羚羊图片,播放歌曲《最后一只藏羚羊》。
2. 教师讲解藏羚羊的相关知识、现有的数量、濒临灭绝的原因等。(可参考“教学参考资料”)
3. 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根据我们对食物链是知识的了解,看看藏羚羊的灭绝是否会影响到整个长江源区的生态环境。
(2)除了藏羚羊以外,列举我们还知道的濒临灭绝的物种;对于这些物种的保护,我们研究具体建议。
(3)请各组将自己讨论的结果写在大白纸上,进行全班共享。
3.教师加以点评,同时补充学生的答案。最后提供给学生一份“动物的灭绝档案”,让学生认识那些已经离我们远去的朋友。
1781年,渡渡鸟灭绝,原产于印尼洋。
1799年,蓝马羚灭绝,原产于南非。
1844年,大海雀灭绝,原产于大西洋北部岛屿。
1876年,欧洲野马灭绝,原产于欧洲。
1883年,斑驴灭绝,野生灭绝在1860年,原产于南非。
1893年,白臀叶猴中国境内灭绝,原产于亚洲。
1914年,旅鸽灭绝,野生灭绝在1900年,原产于北美。
1917年,佛罗里达狼灭绝,原产于北美。
1918年,卡罗莱纳鹦鹉灭绝,野生灭绝在1904年。
1922年,犀牛中国境内灭绝。
1925年,高加索野牛灭绝,原产于欧洲。
1937年,巴厘虎灭绝,原产于印尼巴厘岛。
1942年,红鸭灭绝,野生灭绝在1942年,原产于印度。
1947年,普氏野马中国境内野生灭绝。
1948年,袋狼灭绝,原产于澳洲。
1964年,冠麻鸭灭绝,原产于亚洲。
1972年,爪哇虎灭绝。
麋鹿:1900年野生灭绝,全世界不超过3000头,因为是18头鹿的后裔而存在遗传缺陷。
华南虎:仅存 50只在动物园中。
雪豹:野外生存有 1000~2000只。
白鳍豚:不超过 100只。
扬子鳄:不超过 1500只。
大熊猫:野外生存有 1000只左右。
黑犀牛:从 1970年的6万头锐减至3500头。
指猴:1966年曾有9只,后来命运不详。
绒毛蛛猴:仅余 100只左右。
滇金丝猴:野外仅存 1000只左右。
黔金丝猴:现存 700只。
白眉长臂猿:中国野生量仅 50~70只。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的物种在急剧减少;而物种的减少会带来生态系统的失衡,帮助学生确立珍爱生物、保护生物的信念。   
教学环节四:在这尘土飞扬的世界上  1.展示有关沙漠、对森林的过度砍伐、草原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沙尘暴等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2.阅读教科书中关于土地资源与荒漠化的相关内容。
3.结合图片或视频谈一谈自己身边的关于土地沙漠化的问题。
4.分小组讨论:土地荒漠化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问题的根源;面对这个尘土飞扬的环境,我们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
最后小组汇报。教师总结,补充。 了解土地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危害。   
教学环节五:干渴的世界  1. 播放缺水的公益广告,引起学生关注。
2. 学生阅读关于缺水的有关资料。(资料见“教学参考资料”或教科书第 11 页的阅读资料)
3.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家乡缺水的情况;编写小品《没有水的一天》,上台表演。
4. 最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 让学生明确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增强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环节六:匮乏的自然资源  1.教师展示我国人均能源与其他国家人均能源占有量的图表,并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增强学生对能源匮乏问题的关注程度。
2.讲一讲自己家乡的自然资源,以及它们的利用情况,尤其是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
3.教师展示中东石油危机问题的相关报道,请学生探讨能源匮乏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探讨资源枯竭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让学生明白,我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资源都是相当匮乏的,如果没有节约、环保的意识,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无法生存。   
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资源已经被人类过度地消耗了,如今,各种资源面临着枯竭的状态,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各种能源匮乏等。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再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人类将面对灭顶之灾。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部分题
★板书设计:                     资源枯竭
1、自然哭泣的两大原因。
                                 环境破坏

                                          


2、认识资源枯竭的表现。                 原因及表现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环境被破坏”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播放视频《地球之歌》  播放音频《地球之歌》,展现地球环境被破坏的情境。 给学生以视、听上的冲击,明确自然环境已经被严重破坏,激发其环保意识。   
教学环节一:可怕的污染  1.学生分组讨论地球主要的环境污染以及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
2.将小组讨论结果写在大白纸上,以便全班分享。
3.小组上台交流本组讨论结果,教师加以总结补充。 了解环境污染的现象,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地球的报复  1.学生查找洪水、泥失流、雪灾等自然灾害的资料,在课题上进行交流。
2.学生讨论人类如此破坏自然环境给自己带来的恶果。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破坏环境源于人的贪婪;认识到,要保护环境,首先要节制自己的贪欲。(将本组讨论结果写在纸上,交给老师)
3.教师 对各组结果加以总结、点评、补充,展示一些环境污染恶果的图片。 通过活动,强化学生对环境被破坏带来的后果的感受,明确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与探讨,我们知道了自然环境被破坏的形势非常严峻,无论是水资源,还是土壤资源与空气资源,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而人类对这些资源的破坏,恰恰又反过来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沙尘暴、龙卷风、洪水,等等,都严重伤害了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成长。环境保护,对人类来说是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的。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三、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课后反思:

 

 


第三课  做大自然的朋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保护环境的措施和办法。
          2、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意义。
能力目标:认识到关爱自然、保护环境,以实际行动保护人类的家园,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关爱自然、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做环保的卫士。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关爱自然、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做环保的卫士。
重点:1、保护环境的措施和办法。
      2、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意义。
★教学准备 教案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人类的责任”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人类啊,你该如何选择
1. 展现大自然中的各种美丽景象遭到破坏,动物遭到猎杀的场景
2. 学生反思并交流:人类该做出选择,或是破坏环境,或是成为自然的朋友。
导入主题,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环节一:可持续发展
1. 教师 介绍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关资料请参考“教学参考资料”以及教科书中的阅读资料)
2. 学生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否会阻碍全球经济的发展。(可以分组讨论,各组把本组的讨论结果写在大白纸上,上台汇报交流)
3. 教师总结,补充,帮助学生准确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4.学生课后分组搜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料,课下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上交本组活动成果。(小报、感想等均可)
让学生明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环节二:世界各国的环保措施
1.课前请学生以专题小组为单位寻找各国环保规定以及其他环保措施,可以分小组开展活动,如分为美洲组、非洲组、亚洲组、欧洲组、大洋洲组。
2.教师简单介绍环境保护的意义,并请各小组上台汇报各组的查询结果。
3.各小组讨论,各国的环保措施的特点,我们有可以借鉴之处。然后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加以总结补充。
4. 最后,着重介绍我国的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具体资料可参考“教学参考资料”,师生也可以查阅有关资料)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环保知识,增长见闻,激发学生了解环保措施的兴趣,了解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类要成为大自然的朋友,就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我们也了解了世界各国关于环保的规定,以及我国的环保政策,希望学生能够承担起人类的责任,成为环保小卫士。
总结升华。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部分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少年在行动”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教师鼓励激发情感
教师:环保是人人都关注的话题,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作为青少年一代的学生,希望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与探讨,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能够为环保事业做些什么。
通过教师的鼓励,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

教学环节一:“要经济还是要环保”辩论会
1.将全班同学分为两大组,一组为经济组,一组为环保组。
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21 页的关于林一家的阅读资料。
3.两组学生分别就自己的论点准备有关资料。在课堂上就“要经济还是要环保”的问题展开辩论。
4.教师总结,进一步阐述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让学生树立清晰的环保意识。
通过辩论让学生从思想上进一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

教学环节二:我思故我改
1.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22 页《全民环保行为规范》,反思自己的行为。
2.在反思的基础上填写教科书中的自我反思表格,看看自己哪些做到了,哪些没有做到。
3.学生把自己填写好的表格交给老师(可以不记名)。
4.教师粗略统计学生做的情况,尤其要看没有做到的学生比较多的项目。
5.学生就同学们没有做到的项目展开讨论,对于这些项目,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改正改进的行为。
6.学生根据本班、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班级自己的环保规范。
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探讨改进的措施。制定班级环保规范。

教学环节三:我能做什么
1.课前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开展环境调查。4个组分别调查不同的地点,第一组为校园环境组、第二组为社区环境组、第三组为家庭环境、第四组为社会环境组。
2.请各小组依据教科书的内容,制定调查问卷并开展调查:校园环境组就本校校园环境展开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就创建绿色校园提出建议;第二组就社区环境(或农村村落环境)展开调查,并就建设绿色社区向社区居民(或村民)及同学提出建议;第三组就家庭环境问题展开调查,向母亲及其他家人提出建议;第四组就校园周围的绿化、河流污染、本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气候空气变化等展开环境调查,就建设环保社会向全体市民提出建议。(如有条件,尽可能留下音像资料)
3.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小组的调查过程和讨论结果。
4.教师总结,评选出最佳小组。
本课内容实践性较强,通过分组竞赛的性质,激发学生参与实践调查的积极性。

教学环节四:我的倡议
1.结合“我能做什么”的调查结果,请学生讨论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环境倡议书。
2.请班长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这份环境保护倡议书。
3.将倡议书贴到班级公告栏。
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

教学环节五:我的创意最出色
1.学生课前每人设计一张绿色奥运的宣传画,并用文字说明设计的创意。
2.在全班展示每位学生的创意,评选出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3.将优秀作品集中,在校园开展一期我为奥运添绿色的展览。
增强环保观念,让学生体验“我为奥运添绿色”的成就感。

小结
通过这几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作为祖国的小主人公,我们身上的责任十分重大。唯有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有环保行为,我们才能够使我们的天变蓝,水变清,山变美。让我们永远记住,环境保护,不是口号,而是在行动。
激励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二、少年在行动
1、面对资源和环境的严峻形势,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是:
2、公民的环保行为规范
3、学生遵守规范的体现
4、青年学生参与环保的具体行动
5、植树造林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课后反思:

 

 


第四课  共同的需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公共场所的含义、范围
          2、公共设施的含义、范围、目的。
          3、公共服务的含义、重要性、内容。
能力目标:认识到现代社会公共利益的日益彰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全人类的公共利益,树立公共利益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难点:公共服务的内容
重点:1、公共场所的含义、范围
      2、公共设施的含义、范围、目的。
★教学准备: 教案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身边的公共利益”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设问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场所中。我们在家里休息、吃饭,乘公共汽车上学,在学校里学习,到图书馆读书,等等。我想问问大家,哪些场所是我们的私人场所,哪些场所是公共场所?(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进一步提问: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公共场所要比我们的私人场所多得多。另外,我们的生活还离不开更重要的东西,即公共设施。现在,请大家说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这些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对我们正常生活的意义。 引出话题,激发兴趣。同时强调公共场所的重要性。   
活动一:寻找生活中的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 先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小组讨论结果。分组活动时,让小组成员用“头脑风暴”法分别列举“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列举得越多越好,最后看哪个组列举得最多。
把所有小组列举的“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让学生看看自己生活中的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有多少,体会这些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 了解社会公共生活,感受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   
活动二:学生谈感想  学生就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谈自己的感想,说说自己对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意义的看法。 让学生感受到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的重要性,懂得爱惜公共设施。   
活动三:公共设施项目改造计划  教师:公共生活环境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成熟程度,反映了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状况以及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能力。我们都希望自己生活在方便、安全、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中。现在,假设我们就是政府管理人员,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看看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请提出改造意见和建议,使我们的公共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建议活动方式:
(1)5~7人一组,把全班分成若干组。
(2) 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和感受提出当地公共设施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现有的公共设施存在的管理 问题、现有的公共设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还应建设哪些公共设施。
(3)各小组整理本组提出的问题,从中选择一两项本组认为比较重要且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本组的“改造项目”。
(4)本组成员集思广益,提出各自的设想。
(5)全班交流各组的“改造方案”。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从公共设施管理者角度及人民大众的需要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公共设施建设和改造方案,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建设社会的责任意识,锻炼学生的参与建设和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    
教师总结  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最直接、最直观、最基本的体现形式,是各级政府或集体为民众提供的社会性福利。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水平直接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了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责的水平。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私人生活环境对于我们生活质量很重要,但是公共生活环境对于我们的生活质量更重要。良好的社会公共生活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们的生活境遇。因此,越是发达国家越重视社会公共事业。我们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我们要从小培养关心社会公共事业的责任感,社会将来的发展就要靠大家。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公共生活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新课  教师:其实,我们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我们所享受到的来自社会的利益不仅仅是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这些硬件的东西,我们享受到的其实很多,同学们能否说说在你成长过程中享受到了哪些社会公共福利?  引入主题,强调社会福利对于每个人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活动一:学生寻找自己享受到的社会福利  学生各自回想并写下来然后自由交流。教师将学生交流的内容一一写在黑板上(重复的内容不写)。
教师:同学们说出这么多的内容,说明我们的生活、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这些社会福利。这些都是社会我们提供的服务,也叫“公共服务”。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必须要有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备程度反映了社会发展成熟程度,也反映了社会民主发展水平。
教师:在公共服务体系中,公共文化卫生、公共教育、公共交通、公共通讯等都是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的大事,是国家各级政府大力发展的领域。现在,我们就公共卫生和教育两个领域的发展情况,了解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 通过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社会服务的意义。
公共卫生和公共教育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公共服务给自己生活和发展提供的条件和机会,感受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意义。   
活动二: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公共卫生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关系到人民大众的生命和健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发展公共卫生事业也是需要付出极大的人力和物力的大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公共卫生的发展。毛泽东主席的诗词《送瘟神》反映的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医疗卫生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呈现毛泽东诗词《送瘟神》: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学生欣赏《送瘟神》。阅读教科书第 32页阅读资料提供的数据,从中体会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意义以及这项事业的艰巨。
呈现有关反映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数据,如我国人均寿命增长的数据、我国婴儿死亡率的数据等,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情况。
教师:教科书所呈现的数据看上去很大。但是,我国有 13 亿人口。如果这些数字被 13 亿除,所得的数字就会很小。事实上,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人均拥有公共卫生服务很有限,尤其是广大边远的农村地区,目前医疗条件还很差,远远不能满足当地人民就医的需要。而且,作为公共医疗卫生,这一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或者感受到的在公共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意见和建议。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开展一些调查活动,以事实或者案例说明问题。 突出公共卫生事业的伟大,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的重大成就。毛泽东的诗词更进一步说明我国政府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决心和能力。
这一组数据反映了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学生可以从中感悟到这项事业的伟大。
 
我国医疗卫生方面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等逐渐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   
教师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公共医疗卫生发展很快,使人民获得了极大的利益。但是,目前我国的公共医疗卫生事业也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国政府和人民要花大力气解决公共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 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活动三:发展教育事业  可以参照本备课系统“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活动五”进行教学。     
教师总结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非常重视公共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半个世纪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发展公共教育事业,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公共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获得了成果,尤其是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文化教育需求的增长,我国在教育经费的保障以及教育公平性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措施,这些都将对我国未来的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认识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之路还很长,教育中存在不少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解决。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关注教育改革,关心教育事业。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二、少年在行动
1、面对资源和环境的严峻形势,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是:
2、公民的环保行为规范
3、学生遵守规范的体现
4、青年学生参与环保的具体行动
5、植树造林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关涉全人类的公共利益”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正在形成的涉及全人类的公共利益格局,知道国际安全、国际经济、国际文化、自然环境资源等是全人类的公共利益所在。
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社会,提高社会调查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热爱和平,关心自然环境,关注全球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国际安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和平和发展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引出主题  教师:不知道同学们是否知道“地球村”这个词?(学生自由谈对“地球村”的认识和看法)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地球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了。人们把地球比喻为一个村庄,说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密切。这种关系不仅仅是指距离,更重要的是指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地球村”中,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加密切,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人们对于涉及人类共同利益的问题特别敏感。如国际安全、全球经济、世界文化、自然环境资源等问题成为国际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关涉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安全、全球经济、世界文化、自然环境资源等问题。    
活动一:了解国际安全问题  1.呈现一组关于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伊拉克战争、以黎战争、日本侵华遗留下来的毒气弹等的照片,一组世界发生战争或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学生谈感想。
2.教师:战争给那么多无辜的人 —— 尤其是儿童 —— 带来了苦难甚至死亡。因为战争,他们挨饥受冷;因为战争,他们失学、无家可归。现在,人们越来越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灾难不仅仅局限于发生战争的国家和地区,也不仅仅局限于战争时期,它的危害范围更广、时间更久。因此,和平确实是关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事情,是需要引起所有人特别关注的问题。有的同学认为,我国一贯奉行和平外交政策,这么多年来,我国国土上没有发生过战争,所以像这样的战争或恐怖袭击事件不会威胁到我国,战争离我们很远。事实证明恐怖活动无国界。这些想法实在是不可靠。正因为和平如此重要,全世界人民都在呼唤和平,为和平而奔走。
3.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阅读资料《联合国——世界和平的保护神》《中国努力和平解决世界热点问题》,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国家、组织和个人。
4.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说说自己能为世界和平做的事情。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开展活动,各小组将大家的意见集中起来,再全班交流。 感受战争和恐怖袭击的威胁的存在,体会和平的可贵。引出活动主题。
引出战争、恐怖袭击对人类的威胁,人类对和平的渴望,突出“和平是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论断,激发学生对和平的渴望以及为和平做出贡献的愿望。
了解世界各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做出 的努力,体会全人类团结的力量,激发学生为和平而努力的热情。    
活动二:关注全球经济  1.教师:“全球化”是指人类超越民族、国家而形成复杂多样的相互联系。在全球化的今天,地球某一地方的事件、活动、决定,会给遥远的另一地方的个人、群体带来重大的影响。如今,商品、人员、知识、文化、污染物、毒品、时尚等,都早已跨越民族、国家疆界而流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之一是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使得生产和经营跨越国界和地区界限,形成了统一的全球大市场。全球贸易、金融、生产的存在,以非常复杂的方式把全球的家庭、社区和民族的命运联在一起。因此,任何国家、团体和个人的经济活动都必须考虑其他国家、团体和个人的利益。
2.呈现一组国际经济纠纷案件或国际经济合作的事例(如《南南合作》),学生就这些案件或事例讨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类有公共利益新物质,以及维护公共利益新问题。
3.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读资料《 WTO的基本原则 》,交流对有关规定的理解和看法,说说联合国存在的必要性。 给出“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强调经济全球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全球化经济活动原则,说明世界经济也是关乎全人类公共利益的领域。
感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公共利益的存在以及维护人类公共利益的必要性。
体会联合国作为协调各国、各地区经济利益,维护全球公共利益所做的努力,感受联合国的重要性。   
活动三:其他领域的国际公共利益  教师:正如前面所说,在全球化的今天,地球任何一个地方的事件、活动、决定,会给遥远的另一地方的个人、群体带来同程度的影响。如今,商品、人员、知识、文化、污染物、毒品、时尚等,都早已跨越民族、国家疆界而流动。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产生共同利益的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安全和经济以外,还有哪些世界公共利益?
学生自由交流。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先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全人类公共利益的存在及其意义。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总结  可以请学生谈感想,使得总结更具实效性。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引出主题  教师:在我们生活的“地球村”中,有一样对全人类来说是生存的基础的东西。现在,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呼吁珍惜它、保护它。不知道同学们是否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学生自由交流)对,这就是自然环境资源。自然环境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涉及大家共同的利益。无论这些自然环境资源存在于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它都是属于全人类。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关涉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自然环境资源问题。   
活动一:了解世界自然环境资源种类  1.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34 页的阅读资料,察看地图,了解地球上热带雨林的分布。
2.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关于世界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环境问题,说说这些资源的可贵。 感受自然环境资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懂得珍惜自然环境资源。   
活动二:保护人类共有的资源  1.呈现一组被破坏的环境的照片以及有关报道(如《煤炭给山西环境带来毁灭性破坏,煤老板掀移民潮》,也可以请学生事先查找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讨论交流问题:
(1)探究环境被破坏的根本原因。
(2)遏制破坏环境的根本措施。
2.教师:为了人类共有的自然环境资源,世界各国人民竭尽全力,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保护,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避免环境被破坏。
3.呈现一组国际社会、国家政府、非政府组织或个人保护环境的行动,如成立的专门组织、通过的有关法律法规、采取的具体行动等,让学生感受社会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努力。
4.学生阅读教科书提供的关于《京都议定书》的资料,感受世界各国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同时体会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重大生存问题——环境破坏问题。
5.学生交流课前查找到的关于人类保护自然环境资源的资料。
6.学生交流:我国政府应在全球环境保护方面做的努力;当地政府应在环境保护方面做的工作;自己要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工作。
7.学生签订环境保护公约。 了解世界人民在保护自然环境资源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引导学生形成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让学生全面了解人类为保护生存环境而进行的不懈努力,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总结  可以请学生进行总结性发言,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二、少年在行动
1、面对资源和环境的严峻形势,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是:
2、公民的环保行为规范
3、学生遵守规范的体现
4、青年学生参与环保的具体行动
5、植树造林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课后反思:

 

第五课  公私之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共存共荣的关系
           2、了解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学会在二者发生矛盾冲突时做出正确选择。
能力目标:1、尊重公共利益,培养亲社会品质。
2、尊重个人利益,维护公共利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会分析鉴别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2、初步学会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做出选择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公共服务的内容
2、了解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有时存在矛盾和冲突。
★教学准备: 教案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相互依赖,相互包含”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引出主题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公共利益以及个人利益,懂得了公共利益的重要性。那么,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学生自由交流)  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一: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有力保障  1.教师:刚才,同学们讨论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懂得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的关系。现在我们就来具体地分析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了解它们之间是怎样地互相依赖及互相包含的。
2.呈现公共利益给个人利益提供有力保障的事例,如教科书第 39 页关于安全问题的阅读资料。下面的事例供教师选用。
我驾车出行,希望有一个良好的路况和交通秩序。能够在一个秩序良好的路况下行车,是我的个人利益。显然,良好的路况和交通秩序又是公共利益,是公共作为的结果。如果我和其他司机都不遵守交通规则,结果是我们都会受到不良交通秩序的危害,个人利益得不到保障。
3.教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公共利益对个人利益的保障作用。个人利益由两部分组成,即社会成员合法的个人利益和社会成员分享的公共利益。个人利益也是依赖于公共利益的。公共利益越多、发展越快,需从个人利益中提取的份额就越少,而可供分配给社会成员享受的利益越多。即使是个人利益(如,驾车顺畅),有很多也是需要集体的力量才能实现的(如,共同遵守交通规则),而我们常用的一些公共设施的建设,教育事业、国防建设等,必须通过企业、团体甚至国家来实现。 点出主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紧扣主题内容,引出进一步的活动。
帮助学生理解公共利益对个人利益的保障作用。
进一步总结公共利益对个人利益的保障作用,帮助学生加强理解。   
活动二:公共利益最终要落实在个人利益的保障上  1.教师:我们已经懂得,一个民主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和宗旨就是尊重和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使人人都获得发展。我们所讨论的公共利益问题,其根本目标还是满足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只是手段,个人利益才是最终目标。公共利益的提供和维护最终也表现为个人获得利益。
2.呈现一组通过发展公共事业使人民群众获益的事例(如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国家公路、铁路建设等),学生分析事例中是怎样通过提供公共利益来满足个人利益的。
3.如果个人利益得不到保障甚至受到损害,所谓的公共利益就失去了意义。这是政府必须要把握的。 点出主题,引发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理解公共利益的提供和维护最终要落实在满足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的保障上,了解如何通过发展公共事业实现个人利益的满足。
从另一个角度和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公共利益必须落实在个人利益的保障上,引导学生提高维护公共利益的自觉性,学会尊重个人利益。   
活动三:税收的作用  1.教师:税收是国家和政府实现、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的最重要的手段和重要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税收获得一切实现、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所需要的经费支持:通过税收发展医疗卫生,通过税收发展教育事业,通过税收加强国防力量,通过税收发展福利事业等。因此,税收是造福公民的重要的保障。
2.教师列举国家或当地政府在公益方面投入资金的事例,如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三峡建设、国家或地方投资的一些公共福利项目等。指出这些福利项目的经费来源主要是税收。
(材料一) 2004年,国家投入 30亿元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二期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建成了一批设施齐全的学校。此外,中央财政和国债资金出资 15亿元,开展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 65万学生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近20亿元资金,在西部12省区和中部6省的部分农村地区全面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材料二) 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到 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3.教师:看来,纳税是交纳公共利益的经费,最终是为了保证纳税人的个人利益。因此,纳税是每个公民神圣的义务。国家通过各种手段保障税收,打击各种形式的偷税漏税的犯罪行为,这是国家维护公共利益,也即最终维护人民的个人利益的举措,应该得到每个公民的支持。
4.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国家和地方政府打击各种形式偷税漏税的犯罪行为的事例。 指出税收和纳税的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税收与公共利益的关系,懂得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以具体实例体现税收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国家通过公共利益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途径和手段。
引导学生从另外的角度理解纳税的意义,启发学生维护国家的税收政策,主动纳税(学生是未来的纳税人)的公民意识。   
总结  看来,  总结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包含
具体来说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包含、互相依赖;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保障或手段,个人利益是公共利益的目的。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矛盾和冲突”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揭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性  呈现下列情景,学生就这一案例展开讨论,说说这里的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各是什么。
王丽亚家刚刚盖起了新房。春节刚过,父亲带回了一个令全家瞠目的消息:政府修建的国道正好通过她家新盖的房子,村里要求拆了房子,搬到离公路 100米远的地方。可是,王丽亚家所在的地段是当地的“黄金地段”。 通过具体案例揭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的情况,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引出活动主题。   
活动一:以公共利益为重  1.教师:在上面的案例中,王丽亚家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了矛盾。这个矛盾必须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王丽亚是否应该主动响应国家的要求?(学生自由发言)当然,在这种情况下,王丽亚家必须舍弃个人利益以维护公共利益。
2.教师: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我们为什么要优先考虑公共利益,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
3.学生自由讨论。要求学生总结出公共利益的一些特点,说明公共利益要优先于个人利益的原因。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比,具有如下特点:公共利益具有普遍性、整体性和长远性。普遍性是指公共利益是由社会上不特定的多数人共享的利益;整体性是指公共利益是群体中成员的整体利益 ,是超越于个人利益之上的独立利益,相对于个人利益而言,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长远性是指公共利   益比个人利益更为持久。 引导学生懂得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应优先考虑公共利益,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
通过讨论公共利益的特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的原因,懂得维护关 涉大多数人长远的公共利益,懂得牺牲个人利益而去维护公共利益实际上是维护了个人长远利益,让自己和他人获得更大的利益。   
活动二:尊重个人利益  1.教师: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在必要的时候需要牺牲一部分人的个人利益来成全公共利益。但是,这并不等于可以无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也并不是说只要是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了矛盾,就一定要牺牲个人利益。个人的利益必须要受到尊重,得到保护。在这样的前提下,牺牲一些人的个人利益,是为了使这些人以及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利益。
2.呈现我国宪法规定的关于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的条文。学生交流对这些条文的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三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3.呈现一些政府保护个人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的事例。学生交流对这些事例的看法。
4.一些假借公共利益损害个人合法利益的事件。如,野蛮拆迁、野蛮施工,学生分析这些事件和行为的违法性,说说应如何维护有关个人的合法权利。
5.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43 页的阅读资料,结合现实讨论:我们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哪些方面做得很不够。 进一步阐述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与民主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个人正当合法的利益,学会维护自己的正当合法的私人利益。
帮助学生理解保护个人正当利益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个人的正当合理的利益,学会维护自己的正当合理利益,培育学生的文明意识、民主思想和观念。   
总结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互相依赖,彼此包含,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为社会的一员,要学会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我们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我们的思想观念将决定未来社会的和谐性,我们必须从小树立民主平等的公民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建设美好的和谐社会的良好愿望才能最终变为现实。 强调维护公共利益与尊重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强化学生民主意识。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一、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我们的取舍原则是:我们为什么要优先考虑公共利益,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
二、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普遍性是指公共利益是由社会上不特定的多数人共享的利益;
整体性是指公共利益是群体中成员的整体利益 ,是超越于个人利益之上的独立利益,相对于个人利益而言,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长远性是指公共利益比个人利益更为持久。
三、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了矛盾。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在必要的时候需要牺牲一部分人的个人利益来成全公共利益。但是,这并不等于可以无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也并不是说只要是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了矛盾,就一定要牺牲个人利益。个人的利益必须要受到尊重,得到保护。在这样的前提下,牺牲一些人的个人利益,是为了使这些人以及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利益。
★课后反思:

 

 

 

第六课  公共利益的维护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懂得政府是提供公共利益的最主要且最重要的主体,了解政府提供公共利益的途径和手段;懂得不同的组织和个人承担不同责任。          
2、了解基本的社会生活规范;懂得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观察社会、考察社会的方法;学会为他人服务的最基本的方法。
2、掌握最基本的社会生活规范;学会主动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形成公共服务意识,关注社会公共福利。
2、形成公德意识,关注社会公共福利。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了解政府提供公共利益的途径和手段。
2、了解政府提供公共利益的途径和手段。

★教学准备: 教案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政府的力量”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阅读资料,引出主体  1.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45 页社会学家做的实验研究结果,自由交流由故事引发的感想。
2.教师:这块公共草地就好比是社会公共利益。照理说,公共利益应由大家共同来维护,但是如何维护,需要有人来负责,否则就会变成人人负责,但又人人都不负责。社会上有很多组织和个人在尽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之义务。(请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提供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组织和个人)  点出本课的中心思想,故事有趣且寓意深刻,很能反映主题意图。   
活动一:政府的力量  1. 教师:在这些所有力量中,政府作为人民授权履行公共管理的责任者,是公共利益最大的提供者和最大的维护力量。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提供政府所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共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的存在就在于维护国家的公共利益。像公共教育、医药卫生、社会福利、国家安全等公共利益的提供和维护,只能依靠政府,或者在政府领导下实现。
2.学生列举反映政府在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事例。
如青藏铁路的开通、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等,如果没有政府投资组织,任何企业、组织和个人无法启动和完成这样重大的项目。
3.教师:政府履行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职责,首先采用的方式是制定法律,利用法律手段规范组织和个人的行为,维护公共利益。法律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最有力的武器。
4.教师列举宪法、刑法、义务教育法、森林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等法律中有关条文,说明我国政府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公共利益。
5.学生阅读教科书中关于新加坡利用法律治理环境的阅读资料,并交流课前查找的我国政府有关利用法律保护公共利益的事例,或者是法律制裁破坏公共利益的案件等。
6.教师:除了法律之外,政府还通过行政手段来维护公共利益。
7.学生交流国家和地方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一些行政措施,说说利用行政手段维护公共利益的优势。如:教科书中“休渔期”的行政手段;目前国家为控制住房价格过高而采取行政手段控制房价。
8.教师:经济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方式,如我国政府通过投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通讯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投资项目,往往是关系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要项目,如我国投巨资兴建三峡水利工程,可以造福全国人民子孙万代。
9.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政府投资的一些项目,说说这些项目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怎样的益处。 强调政府在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方面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进一步突出政府在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所承担的重大责任。
强调法律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以事例说明如何用法律手段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指出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行政手段。
指出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经济手段。
以事例说明经济手段的有效性。   
总结  可以请学生进行总结性发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为什么说政府是公共利益最大的提供者和最大的维护力量
             
政府的力量
             政府履行提供和维
             护公共利益的方式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非政府组织的贡献”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设计情景,引出主体  1.呈现一组非政府组织开展活动的照片或者录像。学生交流对这些资料所反映的情况的看法。
2.教师:以上是我国一些非政府组织开展公益活动的照片。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非政府组织是又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体现非政府组织的重要性。用事例说明它们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活动一:了解非政府组织  1.教师: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性民间组织以民间性、非营利性、公益性、自愿性与组织性为特征,与政府及企业相比有其独特优势。非政府组织最初产生于 19 世纪中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发展到一定阶段,仅靠政府与企业所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大量涌现,非政府组织就应运而生。它是时代的产物,是相对独立于国家与市场之外的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三部门。20 世纪 8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在谋求经济公平和社会正义、维护整个社会整体利益乃至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事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阅读教科书第 48 页至第 49 页中关于非政府组织的资料,了解非政府组织的性质以及非政府组织在公益方面所起的作用。
3.教师呈现国际国内一些重要的非政府组织以及它们在维护人类和平、维护正义、扶贫济困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4.学生交流课前查找到的或者自己所了解的公益性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了解这些非政府组织的宗旨、工作原则以及它们的影响力。 说明非政府组织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
让学生全面地了解非政府组织。
通过具体事例感受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关的非政府组织,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结  人类的公益事业是伟大的事业,任何组织——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非政府组织都是保障人类公共利益的强大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政府和企业力量的补充,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不可忽视。由于非政府组织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参与和从事这些组织的活动的人们更需要有奉献精神。 强调公益性非政府组织的意义,称扬赞叹这些组织以及参与这些组织的人们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人类、为人类的幸福奉献力量的精神。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非政府组织的贡献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每个人的责任”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提出课题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提供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其实,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是社会组织,其组成成员还是不同的个人。公共利益不能自动生成,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还是要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每个人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也都承担相应的责任。请看这些人在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上,承担什么责任。 指出个人在公共事业中的角色和责任,说明在提供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每个人都要承担义务。   

活动一:分内的职责  1.呈现一组承担不同社会责任的集体、个人的照片或录像。让学生说说这些集体或个人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他们承担了什么样的责任,他们的分内之责是什么。
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50 页的阅读资料,通过边防战士忠于职守的感人事例,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可以让学生设想,如果这些战士不能尽到自己的责任,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3.教师:由此看来,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是当代社会最崇尚的品质。在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扩大,人与人相互交往日益频繁,任何一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到更多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忠于职守,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 用具体事例说明角色和责任、义务的对应关系,为进一步引导学生学做负责任的社会成员奠定基础。
强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活动二:公共生活中的社会责任  1.教师: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我们还承担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就是维护公共秩序、净化社会环境。良好的公共秩序是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的人都有益的。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合理的公共秩序,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秩序的混乱。公共秩序混乱的后果表面上是破坏者的一时的方便,深层次来看是对自己的利益损害。遵守社会规范,培养社会公德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应有的要求。请大家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最基本的社会规范。
2.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最基本的社会规范,并讨论违反这些社会规范对人对己会造成的不利影响。
3.学生讨论自己和同学乃至整个班级在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规范等方面应尽的责任是什么。 指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说明人人有责任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了解主要的社会规范,懂得遵守社会规范的必要性,培养公德意识。    
活动三:自愿者行动  1.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在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有人说,对于公共利益来说,一个人的力量太微不足道。这话也许不错,但是有时一个人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就看人们是否愿意付出。国际红十字会的创立就是基于亨利杜南的呼吁和奔走。可以说没有亨利杜南,就没有国际红十字会。(可以让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参考资料《国际红十字会》)
2.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赞扬他们的精神。
3.教师:是的,投身于公益事业,需要热情,更需要爱心和奉献精神。没有对伤员的极大同情和爱护,亨利 杜南就不会付出那么大的努力来推动国际红十字会的成立。公益事业又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我们在付出爱心、艰辛后,收获的则是公众利益。
4.呈现一些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而受到称赞的人和事。如徐本禹、李嘉诚等。
5.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为社会公益事业奉献的计划。可以分组讨论后再全班交流。最后要拟订个人计划或拟订集体计划。可以讨论成立一个学生自己的“非政府组织”,并制定本组织的目标、宗旨、行动等。 赞扬非政府组织功绩和自愿者的精神,激发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强调个人力量的重要,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
强调公益事业需要人们的付出。
用事实说明公益事业的付出和收获,鼓励学生开展公益活动,将对社会、他人的关心和爱落实到行动中。   
  讨论成立自愿者组织,确定活动主题、规则,行动方式等。     
总结  可以请学生进行总结。总结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交流计划书、为那些在公益事业中做出贡献的人写赞歌、展出公益广告、进行表演等。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本课的学习效果,使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三、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个人的责任是什么?
1、干好本职工作。
2、形成公德意识,遵守社会规范。
3、心灵深处培养关怀他人,心系社会的情怀。
4、积极地自觉的维护公共利益,投身于公益事业。
5、和谐的公共生活,需要我们养成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课后反思:

 

 


第七课   中华民族大家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 56 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2、要自觉做到“三个尊重”,即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3、了解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能力目标:1、了解中华民族是经过几千年民族迁徙、分化和融合而逐步形成的。
 2、懂得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各族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3、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准备: 教案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兄弟姐妹”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猜一猜是哪个民族的音乐。
播放歌曲《吉祥三宝》(FLASH)
学生会很快猜出来,这时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可以接着播放其他民族的音乐,如《青藏高原》《达坂城的姑娘》等片段,可以让学生跟着哼唱。如果要增加难度,可以播放如侗族大歌等,或者播放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穿苗族服装演出的影音片段,让学生猜是什么民族的歌曲或者音乐。
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进入民族话题。

教学环节一:中华民族是由 56 个民族共同组成
教师:今天,我们常说 56 个民族,但是,大家知道吗,在旧中国,由于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成分不能确定。新中国后,为改变旧中国民族成分和族称混乱的状况,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自 1950年起,由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务机关组织科研队伍,对全国提出的 400 多个民族名称进行识别。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民族成分的辨认。经过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加上原来已经公认的民族,至 1983年共确认了 55 个少数民族成分。今天我们所说的 56 个民族就从这里开始。
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有 56 个民族,对民族的识别体现了民族平等。

教学环节二:民族知识竞赛
竞赛的内容涉及民族名称、故事、歌曲演唱等,让学生就这些内容充分交流,增进对民族知识的了解。
教师: 56 个民族如同兄弟姐妹,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今天,我们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场知识竞赛,看哪个小组同学的民族知识最为丰富。
(可以以班级的小组为单位进行)
第一项竞赛: 知识问答题
请每组的第一位同学正确读出下列少数民族名称。(2 个 / 人)
珞巴族、侗族、傣族、羌族、佤族、畲族、傈僳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仡佬族、仫佬族、拉祜族
请每组的第二位同学说出 1 ~ 2 个人口在 100 万以上的少数民族。(共有 18 个,包括: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
请每组的第三位同学说出下面各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域。(省)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和贵州等地;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
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以及河南、河北等地;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和湖南;
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云南和广西等地。
请每组的第四位同学演唱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课堂上老师没有使用过的)
请每组的第五位同学讲一个和少数民族有关的故事,现代的、历史的均可。
请每组的第六位同学回答有关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习惯的问题。
(1)习惯吃牛羊肉,忌讳猪肉、猪油的 10 个少数民族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兹别克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和保安族)
(2)习惯吃肉和奶制品,喜欢喝奶茶、酥油茶的少数民族。(如藏族、蒙古族等)
(3)习惯吃抓饭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
(4)习惯吃打糕、冷面和泡菜的少数民族。(朝鲜族)
(5)习惯嚼槟榔的少数民族。(黎族、京族和傣族)
(6)习惯用竹筒做米饭的民族。(傣族)
请每组的第七位同学回答有关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衣着风俗习惯的问题。看图片识别少数民族。(图片见阅读资料)
以竞赛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知识容量更大。学生的参与率也能提高。

注意了解和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民族习惯有利于民族团结。

教学环节三: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第二项竞赛:合作探究题
完成教科书第 64 页的填表活动。
教师总结竞赛活动:正如一首歌所唱的,“ 56 个民族 56 枝花,56 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的 56 个民族共同组成 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不知道今天参加了这样一个知识竞 赛后,你有什么感受,请用 50 ~ 100 个字将你的感受写下来。(课堂作业)写完后进行小组交流。(4 人一组)
请小组的一人代表小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突出课堂设计的目的:了解民族知识和感受民族大家庭的多样。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一:兄弟姐妹
中华民族是由 56 个民族共同组成
说说你知道的民族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平等尊重”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师引导  说出你知道的各行各业中杰出的少数民族代表。
教师:通过前面的竞赛活动,我们都了解了,我国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每个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为了尊重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为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面,我们着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体会不同民族在国家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学环节一:
民族区域自制的提出  教师:早在 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文件中,已经规定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党也都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主张,并在部分民族聚居地区建立民族自治区(乡)。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实行区域自治。1952年8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4年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也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和实施,使我国有了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日臻完善。 这一部分是学生不了解的,因此应该以教师讲授为主。可以通过背景材料的学习,了解坚持民族平等、互相尊重是我党一贯的主张。   
教学环节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  教师: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在中央政府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国家宪法的规定,各少数民族以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享有当家做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制度。这些规定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要特别强调“在中央政府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国家宪法的规定;各少数民族以聚居区”这几点。   
教学环节三:民族区域自治权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除行使一般地方的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可以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行使自治权,主要包括行使立法权力。
①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②拥有对国家有关法律的变通执行权利;③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的权利;④管理地方财政的权利;⑤依照国家的军事制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的权利;⑥培养民族干部的权利;⑦进行贸易的权利;⑧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的权利等。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哪些自治权利,懂得行使这些权利的意义。   
教学环节四:自治区设立时间  内蒙古自治区(1947.5.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10.1)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3.15)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10.25)
西藏自治区 (1965.9.9)  
    
教学环节五: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播放或者展示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进入人民大会堂、开会、讨论、表决的音像资料、新闻片段或者是图片。
教师:我们经常说“国家大事”,我们的国家大事是由一个专门国家机关决定的。这个国家机关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少数民族在我国人数只有 8% 左右,从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人数统计来看,均超过这个比例;十届所有人大副委员长中,少数民族有 21% 。两个数字可以说明什么?
 (体现平等尊重)  用实际的例子来诠释民族平等的意义。   

环节六:学以致用  1.寻找表达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标志物。例如:在很多地方同时使用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如人民币上的文字、故宫的大殿名称等。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全班交流。
2.学生学习教科书第 61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规定,并交流在与其他民族的同学相处的时候要注意相互尊重,维护民族团结。 通过活动发现我们是统一的多民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一、国家制定和实施了那些保     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障各民族平等权利的方针政策
                           
                                   保护和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
    二、 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的体现
     三、 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团结互助,共同进步”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欣赏歌曲  3.播放歌曲《天路》,学生欣赏这首非常优美的歌曲,感受歌曲表达的藏族人民对党和政府修建青藏铁路的感谢之情,引出主题。 烘托气氛。   
教学环节一:国家投资建设基础设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1.教师:有没有同学希望乘火车去西藏?(学生回答)去西藏,过去我们很多人都认为这太难了,那么远。可是,大家都已经知道了,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了,我们随时都可以乘坐列车去西藏,藏族人民把这条铁路称作“天路”。现在,让我们在课堂上来一次天路之旅。(展示青藏铁路沿路图片并作介绍)
2.学生事先查找资料,课堂上交流我国修建青藏铁路有什么意义;我国修建青藏铁路克服了哪些困难。
3.教师:通过一些特殊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贯的方针。这是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交通不便利,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为了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体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思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力量。
4.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党和政府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可以参考教师备课系统中提供的资料《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支持和帮助》,文章全面阐述了我国政府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战略思想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可以让学生课前查找反映党和政府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具体事例,课堂上进行交流。 青藏铁路刚通车,是社会的热点新闻。
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教学环节二:播放《公仆赞》,体会和重温党的好干部孔繁森的先进事迹  1.教师:国家不仅在帮助西部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如通过东西部的交流以及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帮助西部地区的发展。孔繁森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典型代表。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孔繁森其人其事。(展示反映孔繁森援藏中的事迹的照片资料或者是电影片段)
2.学生朗诵诗歌,体会人民对孔繁森的感情。
你是公仆 /身上凝聚着民族魂/你是大树/身后成长着大森林/孔繁森啊孔繁森/你是一团不熄的火啊/光焰照后人照后人
老百姓在传颂你啊 /孔繁森/你有一颗善良的爱民心/微笑融冰雪呀/送炭进柴门/情同亲骨肉/爱比海洋深/都说是后羿射日救苍生/怎比你赶走贫困/造福大众的共产党人
老百姓在赞美你啊 /孔繁森/你有一颗赤诚的报国心/汗水洒齐鲁呀/雪域立功勋/甘为孺子牛/默默苦耕耘/都说是愚公移山不畏难/怎比你知难而进/勇挑重担的共产党人
3.阅读教科书中歌颂孔繁森事迹的文章。
4.教师:像孔繁森这样的干部还有很多,让我们听听同学们的介绍。(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查找援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内地干部、科技人员、教师、志愿者等的事迹)  孔繁森援藏是内地派遣干部支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典型事例,孔繁森本人也是为援助西部少数民族发展而做出牺牲的典型代表。通过实例引起学生的讨论。   
教学环节三:学习马骅的故事,体会青年为民族繁荣发展所做的牺牲  学生读 援藏青年马骅的故事,交流读后感。
大学毕业后,23岁的马骅只身来到了明远村 —— 梅里雪山脚下的一个秀美而贫瘠的小村庄,成为了只有12个藏族孩子的明远小学的语文兼英语老师。
他用自己的积蓄翻修了教室、操场。看到孩子们因缺乏条件而不能洗澡,他又拿出钱,领着孩子们自己动手修建了一个太阳能小澡堂 —— 那是明远村的第一个澡堂。他用自己的知识、自己的爱心,浇灌着这些天真而幼小的花朵,他给一双双蒙 眬 的眼睛带来光明,他给一颗颗干涸的心灵带来清泉的慰藉。
学校里的粉笔用完了,马骅开车越过 48里的山路去买粉笔,途中,急驰的汽车翻入了滚滚的澜沧江。马骅从此没有回来。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一、各民族团结互助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国家的稳定的繁荣
    2、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文成公主入藏
 二、历史上各民族团结的见证   金城公主入藏
                              昭君出塞
 三、新中国建立后,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制定的政策和措施
  1、 国家陆续建设了青藏公路、成昆铁路、青藏铁路
  2、选派大批干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
  3、用法律确认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课后反思:
 

 

 

第八课  共同的愿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含义、内容和意义         
           2、香港和澳门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能力目标:1、懂得实行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
            2、“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含义、内容和意义。
2、明确“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教学准备: 教案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国两制”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诗朗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闻一多的诗《七子之歌》。(诗原文见“教学参考资料”)  培养爱国情感,体验祖国母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教学环节一:回顾香港、澳门回归的盛况,感受祖国的伟大和“一国两制”方针的伟大  教师:在“七子”中,除了台湾还没有回归外,其他的六个孩子都已经回到母亲的怀抱,其中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让我们一起来回忆香港、澳门回归的盛况。
(播放回归录像的片段或者系列照片)
教师: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方针在实践中的重大成功。让我们来一起深入了解和学习“一国两制方针”。 感受“一国两制”方针对于国家统一的意义。   
教学环节二:“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意义  教师:“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最早是为了解决台湾回归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问题。1978年11月,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在接见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罗伯瓦克时,即曾提出:“和平统一实现以后,台湾可以保持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制度。”(详细的背景可参考“参考资料”)
学生学习教科书 69 ~ 70 页中的阅读资料《“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回答问题:( 1)“一国两制”方针的含义;( 2)“一国两制”方针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以及意义。具体内容可参考后面的附件。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前提”“主体”“保持”等字。
二、“一国两制”方针的含义
“一国两制”的含义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三、“一国两制”方针的内容
四、“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及其意义  明确“一国两制”的具体内容。    
教学环节三:展示回归后的香港、澳门的变化,从而体验“一国两制”方针带来的巨大成 功  教师:今天的香港和澳门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请两位同学代表他们的小组,带我们来一次香港、澳门游。
小组一:介绍香港
小组二:介绍澳门
教师讲解回归祖国给香港和澳门带来的好处。
回归后经济方面等变化,可以通过一些数字或者图片由老师来介绍,使课堂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
具体内容参考附件三。 如果有学生到过两地旅游,谈出的感受就更加真实。   
环节四:情感升华  活动:重写七子之歌。 表达对港澳回归的喜悦,对“一国两制”的认同的感受。  
附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内容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具有丰富的内容,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 2 )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 3 )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 4 )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邓小平在构想“一国两制”之初,就明确表示港、澳、台回归后,要长期保持这些地区现行制度。并说 50年不变,后来又说,前 50年是不能变,50年之后是不需要变。
附二:“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及其意义
( 1)“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是尊重历史与现实,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与愿望,并谋求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的产物。所以,付诸实践后,取得了可喜的积极成果。中英、中葡两国政府已达成协议;而香港已经实现“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于 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澳门也已实现“一国两制”“澳人治澳”,于 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大陆和台湾之间,虽一波三折,但两岸各种交往、联系日益扩大和发展。随着香港和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可以完成。
( 2)“一国两制”构想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一国两制”为和平解决历史遗留和国际争端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一国两制”有利于早日实现祖国统一;“一国两制”有利于推进我国的现代化事业;“一国两制”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从而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与进步。
附三:回归祖国给香港和澳门带来的好处
看了香港、澳门美丽的风光后,让我们来了解回归后的香港在经济上的发展。亚洲金融风暴的猛烈冲击,全球经济增速的明显放缓,美国“ 9 · 11 ”事件的波及等,香港特区成立以来,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些罕见困难来临之前,香港已经顺利回归,“一国两制”方针的落实,保证了香港社会安定,增强了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与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香港在经济上所受损失较小,“一国两制”方针在各种严峻考验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实行“一国两制”方针,使香港从祖国内地得到更为强劲的支持和依托。在“一国”之内,香港得以分享祖国在国际上的崇高声誉,在国际事务中受到更多的重视。经中央政府授权,香港特区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签订了 63 个双边协定和协议。已有 108 个国家或地区给香港特区护照持有人免签证入境待遇。一系列的大型国际会议在香港成功举行。在“一国”之内,香港与内地各自的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两地合作跃上新台阶,领域更广,规模更大,积极性更高,合作效益更好,并由沿海向西部地区逐步推进。在“一国”之内,香港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无不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倾力支持。去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缓慢与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使港人更加清楚地看到,强大的祖国是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二、“一国两制”方针的含义
三、“一国两制”方针的内容
四、“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及其意义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和平统一”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诗朗诵引入主题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乡愁》(诗见后面的附件),体验这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乡愁表达了两岸人民期盼统一的感情)
教师: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国两制”的方针顺利地使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而台湾问题还未解决。 从情感上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离开祖国母亲后的悲伤心情。   
教学环节一:从历史看未来  教师讲解台湾的历史,并强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台湾永远属于中国的领土。具体历史事实见教科书阅读资料,也可以参阅历史书等。
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总结“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的原因。 重温历史,可以更好地看待今天的台湾问题。    
教学环节二:中国政府的主张  教师:我国政府在统一台湾的问题上,态度是鲜明的,一再表明了党和政府统一祖国的决心和态度。
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的态度和一贯主张。主要内容有: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
2.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不持异议,但反对台湾以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
3. 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
4. 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采取实际步骤加速实现直接“三通”;
6.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7.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做主的愿望,保护台湾一切正当权益;
8. 欢迎两岸互访,共商国是,但不要借助任何国际场合。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建议台湾和大陆之间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两地同胞的直接接触,互通信息,探亲访友,旅游观光,进行学术、文化、体育、文艺观摩。
1980年2月15日,全国政协发出致台湾同胞春节慰问信,希望台湾各界人士敦促国民党当局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首先实现通邮、通商、通航。
(解释名词:三通有“大、小三通”之说。“大三通”即大陆和台湾之间的通邮、通商、通航。“小三通”是指大陆部分地区和台湾部分地区的通邮、通商、通航。这是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所提出的一项具体措施)  了解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同时了解一些有关两岸交往的事实,了解一些名词的含义。   

教学环节三:台湾民众的态度  教师:为了早日实现两岸统一,两岸同胞都在尽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下面的一些事例就是近年来台湾各界所做的努力。(呈现下面的事例)
1993年4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就两岸经济合作、科技文化交流、两会会务等问题交换意见,签署协议。这是海峡两岸两个授权的民间团体最高负责人的首次会谈和接触。它表明海峡两岸关系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一行访问大陆。
2005年5月5日至5月13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率亲民党大陆访问团,访问西安、南京、上海、长沙、北京。
2005年7月6日至13日,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率领的新党访问团一行30人访问广州、南京、大连、北京。
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两岸人民的交往与交流。 增加祖国统一的信心。   
教学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由此可见,祖国统一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华民族的人心所向,台独及分裂祖国的任何行为都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学生活动:列举自己认为祖国能够统一的 10条理由。
我认为中国能够统一的十条理由。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二、和平统一
从历史看未来
中国政府的主张
台湾民众的态度
        
    ★课后反思:

 

 

新课程